发布时间:2025-10-17 11:25:15    次浏览
今日(10月25日),人社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有关2016年第三季度人社工作进展答记者问。就此前媒体报道6省医保基金结余,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报道的计算方法有问题,目前医保基金可以保证支付的,基金运行也是总体平稳的。卫生专业机构人员培养、职称评定等话题始终是热点。此前就有国外机构曝巴西杂志大量刊登中国学术论文涉嫌造假的新闻,人社部表示将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实行分类评价,该搞科研的就重视学术水平,该更加重视临床技术的就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以下是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这两部分问答详细:医保结余报道算法有问题记者提问:之前看到这么一个新闻,有媒体报道,有 6 个地区医保基金收支不抵,压力渐增,呼吁新的支付方式,这个呼声再起,请您回应一下是否有这个事情?谢谢。李忠:我们也注意到了前一阵媒体对于部分地区,说是 6 个省市医保基金所谓支付额不足半年的事情进行了报道。要说这个问题,首先和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要有这么一个医保支付的标准。大家都知道,医疗保险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其中一个难点就是要保证统筹基金的平稳运行。我们国家医疗保险是实行的现收现付制度,在基金管理上有一个原则,就是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这个「略有结余」到底应该结余多少是合适的呢?我们在新医改推进以来,针对当时部分地区结余有的偏多、有的不足的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金适当结余的指导性标准,就是说,把统筹基金结余的多少来作为判断医疗保险运行状况的核心指标。当时的数据是这样的,大家也可以查到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指导意见》,里面讲到统筹基金的结余标准一般是要控制在 6-9 个月的支付水平,如果这个支付水平高于 15 个月,我们就认为它是结余过多的状态,如果低于 3 个月就认为是结余不足的状态。对于医保基金统筹结余来说,过多或过少都是不利于基金的安全和效率的。正是有了这样一个标准,各地就有所遵循,当然这个标准的达到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不是说昨天结余 20 个月,今天就突然降到了 9 个月,或者去年还是不足 3 个月,今天就变到 6 个月,这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注意到了关于 6 个省基金结余的报道,这里有一个误读,就是这里计算方法的问题,我们讲统筹基金结余可支付 6-9 个月,这里面其中一个比数就是都拿统筹基金来做分子和分母,而部分媒体可能解读为把个人账户支出也作为支出标准计算,所以算出来会有所误差。 我们根据计算标准和 6 个省区核实,其实只有天津是目前不在 6-9 个月的标准,其他北京、湖北、贵州、重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五个地方按照关于统筹基金可支付月数的计算方法目前都在基金 6-9 个月的合理支付范围内。通过我们对统筹基金结余标准和 6 个省具体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目前医保基金可以保证支付的,基金运行也是总体平稳的。至于医保基金的总体平稳,我还有一个数据可以给大家,1-9 月份,医保基金收入是 9266 亿,支出是 7341 亿,其中这里面职工医保基金的收入是 7257 亿,支出是 5846 亿,其中职工医保基金的收入同比增长了 12.8%,支出同比增长了 10.7%。居民医保基金收入是 2009 亿元,同比增长 22.8%,基金支出是 1495 亿元,同比增长了 22.6%。通过医保基金总的状况可以看出,当前医保基金总体运行平稳,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待遇保障是没有问题的。谢谢。医务人员职称实行分类评价记者提问:前一段时间有媒体报出,在一本巴西的学术期刊上有大量的中国医生的论文涉嫌抄袭或者代笔,当时媒体分析认为这是中国的医务人员的职称晋升制度当中非常重视期刊论文发表的内容所导致的,请问人社部有没有关注到这条新闻?在医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方面有没有相应的改革计划?李忠:对于下一步改革方向,我们一是突出医风医德建设。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坚持把职业道德放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人才评价的首位。二是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最主要的是实行分类评价,该搞科研的就重视学术水平,该更加重视临床技术的就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比如,对一些基层的医务人员,可能关于常见病、多发病的一些诊治专题报告或者病案分析报告这样的形式更能反映专业能力,这些就能够用来替代相应的论文的要求。再比如,可以考虑推行代表作制度,这样就可以重点考察研究成果的质量,淡化论文的数量要求,以免「一刀切」的做法。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惩戒机制。在职称申报评审中注意建立职称申报诚信档案,同时建立失信黑名单制度,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于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取得的专业技术职称,予以撤销。下一步还会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细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价标准,切实发挥好职称评价指挥棒的作用,让医务人员真正回归他应该从事的工作领域。还是前面的话,该以看病为主的重在实践能力,该以科研为主的就更加重视学术水平。你说的问题涉及到人才评价的问题。个别医务人员学术造假问题不仅关乎职业道德,而且还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人身健康,社会对此事反映强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此也是高度重视。媒体报道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方面存在的「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突出问题,也反映出部分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重学术、轻技术,重数量、轻质量的不良倾向。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去年 11 月份已经出台了一个《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而且在下一步的职称制度改革和分系列推进卫生专业系列的职称制度改革中将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这些措施一个是我们更加突出工作实绩,去年 11 月份的文件中我们已经规定了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工作中关于论文、科研的要求,不再做硬性规定,可以作为评审的参考条件。这一政策受到了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欢迎和广泛好评,效果很好,也促进了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更好的回归临床,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病人看好病,而不是更多的琢磨怎么写好论文。编辑:任悠悠 投稿:[email protected]丁香福利:消息框回复绑定,可获 5 个丁当。